紫砂壶手艺的最高境界,是忘记所有招式?
张三丰教张无忌武功时,曾这样对话:
“无忌,我教你的还记得多少?”
“回太师傅,我只记得一大半。”
“ 那,现在呢?”
“已经剩下一小半了”
“那,现在呢?”
“我已经把所有的全忘记了!”
“好,你可以和他们打了…”
忘记招式,领会其意才是功夫的最终奥义。做紫砂壶也是如此。

而紫砂手艺人李雨霏,仅仅是基本功,便用了三年时间。
13年大学毕业后,李雨霏凭着浓厚的兴趣与满腔的热情开始学习制壶。
初学做壶的几年,是枯燥而无味的。每天不断的重复基本功,每个单一步骤都要重复练习至少一两个月,没有成就感,趣味性大大减少,当然也没有收入。
此时的学习与磨练谓之“守”,即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。
三年基本功后,李雨霏拜工艺美术大师徐元明为师。

徐元明老师是顾景舟大弟子徐汉棠老先生的学生,秉承了紫砂泰斗顾景舟的理念,以深厚的文学、书画及美学修养为基础,兼具创新精神;作品在讲求外在表现的同时,深具内蕴,展现着极强的艺术张力与审美价值。
在徐元明老师的指导下,李雨霏开始进一步深入研究传统器型的制作。
传统壶形极为考究制作者的手工技艺,所谓“大道至简,衍化至繁”,如何以最简单的线条与壶身比例,表现出紫砂的内蕴,是一门讲求火候的功夫。
长久的磨练下,李雨霏的手艺日渐精进。

此时雨霏的作品中,更多的是师傅的想法,雨霏的思绪,也还处于混乱之中。
“想要自己表达一些东西”的想法始终萦绕在李雨霏的心中,成为了下一阶段的目标。
但越是想要表达,思绪就越为混乱,这让她焦躁不已,甚至做出来的壶,也大不如前了。
“一个局外人的脑袋里都有可能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形状,而作为一个匠人,我就可以把这些形状做出来。但问题在于,我做得不好看,那跟一个局外人有什么区别?”
她觉得是时候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了。

李雨霏选择走出去到处看看,了解各种藏品、器具与装饰手法,陶器、瓷器、书画、大漆…艺术都是相通的,这让李雨霏对紫砂壶有了更广泛与深入的认知。
与此同时,对于“表达自己”,也走出了从前的误区。
从18年的第一只创新作品《云裳》开始,而后《玲珑》、《抱朴》、《礼》…雨霏在不断尝试表达与突“破”自己的过程中渐渐得心应手。
“以前做壶,都是按着师傅的想法做出来的,虽说大家也认可,但是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归属感,并没有那种,我做这个就对了的那种感觉。但是我非常感谢那些年做传统壶的经历。创新离不开传统,任何的创新都是从临摹开始的,都是从前人作品中吸取的经验。
每个人做壶的味道都不一样,我的每件作品都有它独特的灵魂与气质,都包含着我的认经历、审美与认知。”
渐渐的,见过各式的茶器,做了一些自己的作品,雨霏学会了不再用传统的眼光看待紫砂壶。

“以前我们的传统制壶方式有着各种各样的规矩,工具使用方式的规矩,制壶步骤的规矩,形体比例的规矩…我们评价一只壶也经常会说它某方面‘不合规矩’。
仔细想想如此多的规矩难道是绝对法则吗,从另一种角度来说难道不是枷锁与偏见吗。抛开偏见,你会发现其实很多‘不合规矩’的器具也都有它的美。不必再局限于各种规矩,你会发现手中的壶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创新。”雨霏如是说。
秋山利辉曾说:跟着师傅修业谓之“守”,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“破”,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“离”。

茶器,美观实用是根本,不必拘泥于形式与规章制度。同样,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。
当然,创造自己的风格,开创自己的新境界,雨霏在“离”这条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……
新闻内容搜索:
- 2010-05-20·世界最贵紫砂壶诞生 价值1232万
- 2010-06-06·正宗紫砂壶200元起 专家鉴别
- 2011-01-13·天价紫砂壶 拍卖价格一览表
- 2011-10-26·徐汉堂 宗师之后的泰山北斗
- 2011-07-16·诗词中的紫砂壶
- 2014-06-29·宜兴紫砂国家级大师、省级大师(名单)
- 2009-09-12·中国茶叶市场发展现状
- 2009-09-12·市价逾200万紫砂壶:顾景舟仿古壶 亮相京城(图)
- 2009-09-09·宜兴紫砂壶精做收藏仪式
- 2012-05-08·2012紫砂壶拍卖备受热捧
- 2009-09-12·紫砂大师汪寅仙的艺术人生
- 2012-07-18·民间紫砂壶收藏家宋双才的故事
- 2009-09-11·红色经典紫砂壶拍了120万
- 2013-10-06·紫砂壶市场调查分析
- 2011-01-10·季汉生和他的鸳鸯壶
- 2010-11-28·任备安紫砂壶艺术
- 2014-08-17·台湾回流紫砂壶 收藏价值巨大
- 2009-09-21·第一届紫砂文化节天津开幕(图:紫砂文化节)
- 2011-04-11·丁亚平紫砂壶艺术
- 2010-03-23·江晓燕紫砂壶艺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