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砂壶手艺的最高境界,是忘记所有招式?

发布时间:2023-05-23 发布人: 新闻来源: 阅读量:564

张三丰教张无忌武功时,曾这样对话:

“无忌,我教你的还记得多少?”

“回太师傅,我只记得一大半。”

“ 那,现在呢?”

“已经剩下一小半了”

“那,现在呢?”

“我已经把所有的全忘记了!”

“好,你可以和他们打了…”

忘记招式,领会其意才是功夫的最终奥义。做紫砂壶也是如此。

而紫砂手艺人李雨霏,仅仅是基本功,便用了三年时间。

13年大学毕业后,李雨霏凭着浓厚的兴趣与满腔的热情开始学习制壶。

初学做壶的几年,是枯燥而无味的。每天不断的重复基本功,每个单一步骤都要重复练习至少一两个月,没有成就感,趣味性大大减少,当然也没有收入。

此时的学习与磨练谓之“守”,即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。

三年基本功后,李雨霏拜工艺美术大师徐元明为师。

徐元明老师是顾景舟大弟子徐汉棠老先生的学生,秉承了紫砂泰斗顾景舟的理念,以深厚的文学、书画及美学修养为基础,兼具创新精神;作品在讲求外在表现的同时,深具内蕴,展现着极强的艺术张力与审美价值。

在徐元明老师的指导下,李雨霏开始进一步深入研究传统器型的制作。

传统壶形极为考究制作者的手工技艺,所谓“大道至简,衍化至繁”,如何以最简单的线条与壶身比例,表现出紫砂的内蕴,是一门讲求火候的功夫。

长久的磨练下,李雨霏的手艺日渐精进。

此时雨霏的作品中,更多的是师傅的想法,雨霏的思绪,也还处于混乱之中。

“想要自己表达一些东西”的想法始终萦绕在李雨霏的心中,成为了下一阶段的目标。

但越是想要表达,思绪就越为混乱,这让她焦躁不已,甚至做出来的壶,也大不如前了。

“一个局外人的脑袋里都有可能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形状,而作为一个匠人,我就可以把这些形状做出来。但问题在于,我做得不好看,那跟一个局外人有什么区别?”

她觉得是时候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了。

李雨霏选择走出去到处看看,了解各种藏品、器具与装饰手法,陶器、瓷器、书画、大漆…艺术都是相通的,这让李雨霏对紫砂壶有了更广泛与深入的认知。

与此同时,对于“表达自己”,也走出了从前的误区。
从18年的第一只创新作品《云裳》开始,而后《玲珑》、《抱朴》、《礼》…雨霏在不断尝试表达与突“破”自己的过程中渐渐得心应手。

“以前做壶,都是按着师傅的想法做出来的,虽说大家也认可,但是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归属感,并没有那种,我做这个就对了的那种感觉。但是我非常感谢那些年做传统壶的经历。创新离不开传统,任何的创新都是从临摹开始的,都是从前人作品中吸取的经验。

每个人做壶的味道都不一样,我的每件作品都有它独特的灵魂与气质,都包含着我的认经历、审美与认知。”

渐渐的,见过各式的茶器,做了一些自己的作品,雨霏学会了不再用传统的眼光看待紫砂壶。

“以前我们的传统制壶方式有着各种各样的规矩,工具使用方式的规矩,制壶步骤的规矩,形体比例的规矩…我们评价一只壶也经常会说它某方面‘不合规矩’。

仔细想想如此多的规矩难道是绝对法则吗,从另一种角度来说难道不是枷锁与偏见吗。抛开偏见,你会发现其实很多‘不合规矩’的器具也都有它的美。不必再局限于各种规矩,你会发现手中的壶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创新。”雨霏如是说。

秋山利辉曾说:跟着师傅修业谓之“守”,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“破”,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“离”

茶器,美观实用是根本,不必拘泥于形式与规章制度。同样,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。

当然,创造自己的风格,开创自己的新境界,雨霏在“离”这条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……

评论内容